首页 >> 田葱属

看四川蚕桑丝绸业如何破茧成蝶银叶树属

时间:2022/07/13 16:18:33 编辑:

看四川蚕桑丝绸业如何破茧成蝶

春节前夕,远在成都打工的原四川省通江县丝厂职工苟俊星接到通知:领取丝厂最后一笔安置款。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县支柱企业彻底消失了。

在上世纪80、90年代,四川几乎每个县都有丝绸厂,由此形成全省全民栽桑养蚕的兴盛景象。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,这些企业纷纷破产或者改制、转产。

四川栽桑养蚕、缫丝织绸的历史几乎与整个中华文明史同庚,四川丝绸曾为南北丝绸之路的数千年繁荣增光添彩,然而在新的时代,却遭遇着史上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困扰。

当前国家正规划振兴丝路经济,丝路经济的振兴,若缺失了丝绸经济本身的参与便失去了文化的内涵。因此,在丝路经济振兴的东风吹拂下,丝绸经济也急盼复苏并再度繁荣。

四川蚕桑丝绸产业真的已江河日下?能否破茧成蝶,再次绽放绚丽的华彩?又该如何冲破重围,再次成为地方经济的一面锦旗,再次成为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呢?

带着这样的疑问,记者进行深入调查发现:四川蚕桑丝绸产业并未被“野火”烧尽,她正在“春风吹又生”,而且,第二次生命将更加强劲有力……

传统的蚕桑丝绸之乡——南充(资料图片)

数千年的历史孕育出风姿绰约的四川丝绸,而在市场经济中,她的光彩渐渐被湮没……

在中国5000多年丝绸文明史中,四川可谓彪炳千古。早在西汉,成都人就掌握了高超的提花技术。

到了1993年,四川蚕茧年产量达到14万吨。

然而,上世纪90年代,由沿海省份经济崛起所带动的中国经济20年快速发展,致使内地农村劳动力纷纷转移,四川广大劳务大军也挡不住时代的诱惑,一个个农村便渐渐成了“空壳”。

据统计,南充市有249万青壮农村劳动力,而转移到沿海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劳动力就达202万人。四川全省人口8000余万,2012年农村劳动力输出就达2400余万人,除甘孜、阿坝、凉山三州外绝大多数市都是劳务输出大市。

传统的蚕桑产业,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又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,因此劳动力的流失就意味着釜底抽薪,即使一些优势产业地区也难免遭遇快速下滑和紧缩。

以绵阳为例,1992年前后,绵阳市年发蚕种可达120万张,全市70多家缫丝厂处处机声隆隆,现在年发蚕种仅为25万张,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缫丝厂也不过十一二家,但仅有六七家在生产。

有“千年绸都”之称的南充市情况稍好,上世纪90年代初年发蚕种可达100万张,现在年发蚕种也只有60余万张。全省来看,丝绸企业最多时达到300余家,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有150余家,2013年蚕茧产量也只达到了7.6万吨。

“下滑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投入比较效益反差大造成的。”绵阳市蚕业管理站副站长颜永生分析,传统模式养蚕,四川大多数地方一年只能养三到四季,每家每季最多养3张蚕种,需要两个以上劳动力,收入最多1.2万多元。而两个劳动力外出务工,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,一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。

“分散、粗放、计划,加之整个纺织行业进步缓慢,科技滞后等也是导致蚕桑丝绸行业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。”

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副站长朱洪顺分析说,过去四川100多个县发展养蚕,量虽然大但很分散,户均养蚕仅一张左右,技术含量都不高。分散、粗放带来的最大弊病是区域规模小,农民和企业交易成本高,加上政府计划限制了市场机制的进入,使农民享受不到行业的高额利润,因此积极性受到挫伤。

上一页123下一页

编辑:解骅

老人吃什么提神醒脑

小蓝片是什么药

中风能恢复到以前的健康吗

肌肉劳损怎么治

腰肌劳损

相关资讯